12月15日,“非常夢想”——四川省第二屆農民工原創文藝作品大賽進入終評階段。主辦方邀請了數位全省書法美術攝影、文學和音樂領域的相關專家對1971件美術書法攝影作品、1344件文學類作品、596件音樂類作品進行了最后的評選。
投稿熱情如此高漲,參賽作品質量如此高,讓參與評獎的不少專業評委都驚呼“沒想到”。而令這些看慣了專業文藝創作的專家們更沒想到的是,相比起“陽春白雪”的高雅文藝,農民工接地氣的創作風格則更能體現出這個時代的活力與這個特殊的群體在文藝創作上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劉蔚圖片由省文化館提供
【花樣多】
有情懷也關注現實 文言文、古體詩、劇本齊上陣
雖然生活在社會生產建設的第一線,但是參賽的文學、音樂類作品中不少都透出了濃濃的人文情懷。作者肖瀟的一篇散文詩《石子鎮紀事》,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用詩意的方式把達州大竹縣石子鎮的峰頂山、梨園等風物描繪得如山水畫一般唯美多情,而一篇名為《好夢資陽,不一樣的味道》的散文,又用輕松、詼諧的筆調寫出了資陽夏天的光景,深為資陽老鄉熟悉的筏子橋、字庫山、沱江等風物都被作者用巧筆勾勒得活靈活現。與之類似,在外打工的農民工譙家懷也用紀實文學的形式寫了自己一次在家鄉宣漢縣柏樹鎮東岳村磴子壩高洞瀑布游玩的經歷,字里行間不但充滿了對家鄉大好風光的贊美,也體現了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當然,有在外打工的父母,就有留守在家的兒童和盼望子女早日回家的父母。本次參賽作品中,不少作者也將視線聚焦在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上。由張景川、王晶作詞,姜雅韻、姜金富譜曲的童聲獨唱《想爸爸媽媽》便站在留守兒童的立場,寫出了對在外打工的父母的思念。而在網絡票選環節中得票數高居第一位的音樂作品《奔跑吧!孩子》雖同樣聚焦留守兒童群體,歌詞中卻沒有一點傷感和陰郁,滿是活力充沛的正能量。據悉,該作品還被兒童電影《奔跑吧,孩子》選為主題歌。
不僅如此,筆者還發現,本次投稿的文學類參賽作品除了題材多樣,形式也豐富多彩。除了散文、現代詩歌、小說、紀實文學等傳統形式之外,作者徐清松用文言文寫了一篇名為《織金賦》的文章前來參賽,令不少評委另眼相看。內江市中區永安鎮新房村的農民劉發川還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主題寫下了古體格律詩《軍民抗日》。此外,作者李兵還別出心裁地試水寫了一稿《皇帝的新裝》搞笑版兒童情景劇劇本……
【接地氣】
筆法稍稚嫩感情卻真摯 情詩也能寫出濃濃的生活氣息
據主辦方介紹,對于長期生活、工作在基層的農民工群體而言,反映他們真實的工作狀態、生活感悟的原創文藝作品在投稿中仍屬主流。在四川在線為本次大賽開辟的網絡投票專頁中,外省農民工李成林的一篇《四川,成就了我人生的夢想》穩居榜單前列,最終以51952的得票數獲得了文學類參賽作品“人氣獎”第三名。筆者發現,在李成林的這篇“人氣爆棚”的短篇自傳體小說中并沒有想象中高潮迭起的情節和波瀾壯闊的用詞,只是把他初到四川之際受到萍水相逢的成都小伙熱情相助的經歷稍加潤色,加上自己多年來在四川打工的感觸而寫成,卻因為情感真實、文字樸實而意外受到網友熱捧。不僅如此,現代詩《農民工在路上》、《逐夢·農民工》、《我們就是這樣一群人》,小說《打工路上讓我歡喜讓我憂》、《打工點燃文學夢》等作品也盡顯農民工的文藝創作風采。
“‘接地氣’是本次大賽所有參賽作品的一大亮點”,作為本次大賽文學類作品評委,我省一級作家胡笳說道,“可能專業的作家、詩人在筆法和技巧上比農民工朋友們強,但是農民工們是離生活生產最近的群體,他們作品中流露出來的真實而質樸的感情是技巧和筆法無法取代的?!惫P者也發現,同樣是以“七夕”為主題抒寫自己思念遠方的戀人,農民工筆下的詩歌卻有著格外動人的寫法——“廠里的兄弟姐妹們/有情人成雙成對‘鵲橋’相會/只有我/這個打工時代的產兒/頂著‘打工族’的單衣/躑躅街頭/斜倚相思樹/奢望/葡萄架下/牛郎織女的情話……”這樣稍顯稚嫩卻真實動人的句子在本次大賽的參賽作品中屢見不鮮,卻每每讓人看了都會為之動容。
精彩之后農民工文藝創作該走向何方
如此綜合性的大型農民工原創文藝大賽在我省甚至全國都不多見,省文化館館長趙紅川認為,從本次比賽中也不難看出近幾年我省各部門對農民工群體的關注度正在不斷提高。未來,農民工群體文藝創作何去何從?大賽結束后,趙紅川與幾位評委的討論仍意猶未盡。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業余從事文藝創作的打工文藝愛好者有3萬多人。不過,從本次大賽來看,農民工的參與積極性固然相當高,但是作品的質量卻良莠不齊。本次大賽文學類作品評委胡笳認為,農民工的工作大多數存在長期加班加點、休息日不固定等問題,且不少人的薪酬待遇仍相當微薄,無力支撐他們在工作之余從事文藝學習。雖然也有少數打工詩人通過自己的文筆走上了職業作家或文職的工作崗位,但還是不得不承認,打工者想僅僅依靠自己的業余文藝愛好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仍然不易。此外,從本次大賽投稿作者的個人信息來分析,80、90后農民工群體仍然較少。也許,現在在外務工的80、90后農民工群體的物質生活條件已得到巨大改善;由于網絡和大眾傳媒的普及,農民工的精神生活也豐富起來。這些客觀原因都可能導致80、90后農民工對文藝創作的一定遠離。
參加此次大賽的許多農民工都說,農民工文藝創作要再上臺階,重新出發,不僅需要農民工群體的堅持,還需要政府的引導與扶持,這樣才能使農民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主動的文化融入愿望。